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慧皓隋末唐初 547 — 6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7—633 【介绍】: 隋唐时僧。
安陆人
幼为僧,师承苞山明法师
年三十即升法座。
隋炀帝大业间,溯江抵成都,行化蜀地。
唐高祖武德初,为人诬罪,乃仍归荆门
晚住安州方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陆安人
幼入道门。
即怀远量。
希崇大品。
情阻未申。
时苞山明法师继绪兴皇。
世称郢匠
因从之咨禀焉。
年方有立。
遂为众弘演
自尔受业分镫。
不可胜纪。
然以为楚服既殷。
岷邦未洽。
隋大业间
溯江而上。
道于成都
大张法席。
或徙梓绵随方开导。
俦侣之繁。
愈于前日。
稍有谤其以异术惑众者。
语闻。
武德初
诏穷治。
事虽不实。
亦南归矣。
仍厌乡里嚣烦。
寻屏迹西山之阴。
五载
陶练中观。
未几。
道俗思慕。
造山迎致。
贞观七年
卒于乡里之方等寺。
寿八十有七。
行己严洁。
日止一粲。
随得辄啖。
不限朝中。
不待营丐。
其体羸瘁。
若不胜衣者。
蜀时
门人道勤。
患其不任。
阴告外。
辨厚供。
供至。
怪其异常。
诘知其由。
即斥勤出。
不共住。
曰邪命之食。
恶可御也。
故平居凡檀越送供丰美。
悉命入僧如律。
释慧皓
安陆人
幼入道门。
即怀远量收览经义弘导居心。
初跨染玄纲希崇大品。
博闻略究而情阻未申。
承苞山明法师兴皇遗属世称郢匠通国瞻仰
因往从之。
咨奉无倦。
备清遐道遂得广流。
部帙恢裕兴焉。
年方登立即升法座。
谈撝一指众侣諠哗。
受业传灯分风徙化。
然以法流楚服成济已闻。
岷络三巴尚昏时网。
便以法弘导远化未闻。
隋大业年溯流江硖。
虽遭风浪厉志无前。
既达成都大弘法务。
或就绵梓随方开训。
自玉垒僧侣因此开明。
冲烟总萃倾味正法而成惠恤焉。
无惮游涉故使来晚去思咏歌满路。
又以众斯殷杂枯折由生。
据法徵治情无猜隐。
时或不可其怀者。
计奏及之云。
结徒日盛道俗屯拥。
非是异术何能动世。
武德初年下敕穷讨。
事本不实。
诬者罪之。
惟道在人弘。
义须知返。
乃旋途南指道出荆门
随学之宾又倍于前。
既达故乡亟仍前业重张领牒更叙关键。
神望弥高众聚弥结。
弊其諠竞。
避地西山之阴。
屏退寻闲陶练中观。
经逾五载四众思之。
又造山迎接处邑传化。
随宜利益意引行藏。
还返安州方等寺讲说相续。
贞观七年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有七。
一位僧伍。
精励在先日止一餐。
七十馀载随得便啖无待营求。
不限朝中趣得便止。
所以蜀部丰都芬羞兼列。
每旦填供常充寺门。
并命入僧。
自无一受。
旦讲若下食惟一碗。
自馀饼菜还送入僧。
学士导勤。
见其羸弱恐法事稽留。
为告外众。
令办厚供。
怪异常。
推问食所由。
即令勤出众。
永不相袭。
告曰。
邪命之食不可御也。
汝闻吾言而不解教意。
守节禀法也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无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
忽然见之涪州相思寺碌碌随众。
如常僧。
寺处涪水南岸。
其北岸则崖石屏立。
有铭其上所书之地。
方可五尺。
阔字约如掌大。
剥蚀漫漶。
莫能识。
然字之数亦无有知者。
其下佛迹二相。
去九尺。
每一迹。
长三尺许。
然好事者。
至寺必求济岸纵观焉。
一日无相既与众济。
而众遽先反。
无相乃独徘徊。
瞻顾以尽兴趣。
而欲趁所反之舟。
无及矣。
无相因以钵置水中。
且戏语之曰。
汝何为劳。
我久擎汝。
汝今亦可自渡水也。
遂取芭蕉一叶。
浮水上。
立而渡钵随其后。
若有物以使之者。
顷焉。
达南岸竟去不知所往。
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
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
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
去九尺。
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
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
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语。
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
莫测所往。
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去九尺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
语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莫测所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举隋至唐初 587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41 【介绍】: 隋至唐初京兆杜陵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对策甲科。
解褐为宁州司功参军,历柘城城父县令
渝州别驾
唐,太宗贞观中,除、南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庄南北朝末隋初 525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605 【介绍】: 僧。
扬州建业人
习经史,能诗文。
初从宝琼学《成实》,又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
闻则明悟,因负令誉。
先入居慧日道场,后住日严寺,讲《法华经》。
著有《法华疏》及集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扬州建业人
姿性雄爽。
仪轨端雅。
少为侪辈所尚。
始禀彭城琼法师成实论。
学者尤所推挹。
疾。
而议所传。
众咸让。
不敢当。
独无所歉。
曰。
大足小。
终无所成。
且恐其徙辙馀宗耳。
果从。
兴皇朗法师
听四论。
入内道场弘演
炀帝春坊
宠眷日甚。
盖居蕃时。
已致书问。
詶和篇章云。
俄入住日严寺。
屡赐燕见。
仍就宫闱讲授。
晚又讲法华于日严。
著疏三卷。
初即位。
以旧恩。
赐帛五百匹毡三十领。
随驾雒阳
终年八十一矣。
大业初也。
有集数十卷。
释道庄
杨州建业人
游践经史听习玄论。
皆会其标诣。
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
故少为同伦所尚。
初听彭城琼法师
禀受成实。
宗匠师表门学所推。
后年疾相侵。
将欲传绪。
通召学徒宗猷顾命。
众咸揖谢于
允当遗寄。
曰。
庄公学业优奥。
诚如弘选。
理副诸望。
用光于后。
然其首大足小。
终无后成。
恐其徙辙馀宗耳。
遂不行众议。
后果鄙小乘归崇大法。
兴皇朗法师
听酌四论。
一闻神悟挺慧孤超。
后入内道场时声法鼓。
一寺荣望无不预筵。
咨谒前疑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
帝昔处蕃。
致书礼问。
诗论嘉篇每令扣击。
词采丰逸屡动人心。
末又追入京师
住日严寺。
频蒙谒见酬抗新叙。
引处宫围令其讲授。
言悟清华玄儒总萃。
皆叹其博要也。
晚出曲池日严本室。
又讲法华。
直叙纲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
皆风骨雅趣。
师者众焉。
炀帝初临以留连风雅道味所流。
赐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随驾东指。
因疾而卒于洛阳
时年八十一矣。
大业之初也。
有集数十卷多在淮南
少流北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僧。
吴郡钱塘人。
俗姓范字圣达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
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
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
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
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
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
(《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
陈时,住泉亭光显寺。
,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共友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香严寺
涅槃。
方义集复增荣兴皇又三追曰。
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僧无名者休道。
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永阳鄱阳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便孤园敷说。
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江东之秀岳也。
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承瓶泻相从不绝。
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
乃指崔嵬高石。
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既解文。
信其言也。
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嗟赏。
即坐释之。
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师名真观
字圣达
钱塘范氏。
世本显仕。
师生有奇相。
舌紫罗纹。
手左右掌为仙人字。
出家通经律论。
时彦曰。
钱塘真观
佛法当天下一半。
寻谒天台智者
请受禅观。
智者以师齐年。
止为法兄弟。
开皇十五年
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
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
是为开山始祖。
常讲法华。
以为心要。
皋亭神请讲。
舍祠宇为佛殿。
每盥洗馀滴。
地不为濡。
人尤异之。
师有雅操。
文帝三徵。
秦王两延。
皆以疾辞。
大业中
因山行。
自标葬地。
未几示寂。
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
觉而叹曰。
吾六十二应终。
以讲法华力延一纪。
今七十四。
生期毕矣。
中夜入寂。
塔在东冈。
久废不治。
天禧中
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主隋末唐初 541 — 62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贾氏
始州永归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诵遗教经。
一夕即能忆不忘。
顾以师所行。
多忤经旨。
因辞去。
姜律师
诵法华经。
寺诸房中。
或讲俗律。
才听。
若素习。
乃问十关。
时无知者。
自是黑白惮伏。
众遽请为律
从受菩萨戒。
黄安县七寺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蜀之佛法。
至是始盛。
受学于京之甘露寺
忽梦。
天地晦冥。
众生无眼。
三日夜而后明净如故。
觉而疑之。
及周废法。
距之复教。
仅阅百日。
其徵应也如此。
于是归隐乡里之南山
礼佛诵经不辍。
禽兽异类同集。
授幽显菩萨戒法。
感神馈茯苓香物。
会猕猴群共治路。
曰汝性躁扰。
作此何为。
猴忽人语曰。
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殊怪之。
然固未知天下为何时也。
适逢采弓材者八人。
而后闻开皇年焉。
寻出山。
以事闻。
诏与剃落。
大业中
奉诏弘四分于乡里之香林寺
武德初陵阳公皇子牧益将之任。
道过始州
偶憩寺中。
凡讲堂佛殿僧房。
置行李物皆遍。
牛马散放庑下。
屎尿盈溢。
从庄中还。
竟取三衣锡杖房中。
咄曰死生在今日。
因举杖拟牛马。
牛马即颠仆。
并掷弃行李沟中。
县吏大惧。
随以状走白公
拘王以待命。
公闻而喜。
遗之书曰。
弟子数病。
不逢害。
鬼蒙将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
䌷绫十段。
仰赠。
后还京日。
当受戒焉。
寺有明禅师者。
平昔同心之人。
贞观三年
忽自见身无其半。
谓诸徒曰。
吾与律师
建立此寺。
今所见如此。
律师不死。
则吾且死矣。
外或睹异相僧数千人入寺。
意以为寺中设会。
且而问之则否。
至午告逝。
寿八十九。
释慧主
俗姓贾氏
始州永归县人
六岁出家。
斌法师弟子。
后令诵遗教一夕便度。
以经验师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师所。
诵法华经。
寺东房中讲于俗律。
试听一遍性若曾闻。
乃问十关无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问莫不归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众。
为州内律受菩萨戒。
既尔约束以佛为师。
尚不敬天况礼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开弘。
黄安县造寺七所。
梓潼县造十寺。
武连县造三寺。
从彼至今方将盛矣。
登冠。
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
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听四分馀义旁通。
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生无眼。
过此忽明眼还明净
觉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毁经道。
方知徵应。
即返故乡。
南山藏伏惟食松叶
异类禽兽同集无声。
或有山神送茯苓香来。
获此供养六时行道。
禽兽随行。
礼佛诵经似如听者。
仍为幽显受菩萨戒。
后有猕猴群共治道。
曰。
汝性躁扰作此何为。
曰时君异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寻尔更有异祥。
龙飞兽集香气充山。
其类众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惊骇。
便慰曰。
圣君出世。
时号开皇矣。
即将出山。
以事奏闻。
蒙预出家。
大业中
敕还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为业。
武德之始。
陵阳公
益州
素少信心。
将百馀驮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安置。
无敢违者。
从庄还见斯秽杂。
即入房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
死活今日矣。
举杖向诸驴骡。
一时倒仆如死。
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中。
州县官人惊怖执
状申陵阳
大笑一无所怪。
书曰。
弟子数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师破悭贪袋。
深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䌷绫十段仰赠。
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
贞观三年
寺有明禅师者。
清卓不群。
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
吾与律师建立此寺。
两人同心忽失半身。
将不律师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时俗人惊云。
寺家设会耶。
见有四路客僧数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寻尔午时便无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郭氏
雍州人
生而勇悍。
靡所怯惮。
凡世有所谓魔魅妖怪之地。
必勇往而破除之。
亦足以见其持戒之力。
履道之志也。
仁寿间
诏置塔于泰山岱岳寺。
四年
又置塔于隆州之禅寂寺。
其放光雨华舍利等瑞。
具别传。
释慧重
姓郭
雍州人
志干威棱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闻有栖止无往不降。
净持戒地明解摄论。
履游名教清迥不群。
大兴善
博综机要荣达叙顾。
辩章言令写送有法。
仁寿置塔。
敕召送舍利于泰山岱岳寺。
初至放光。
乃至入塔相续流照。
岳上白气三道下流。
至于基所。
岳神庙门无故自开。
如是者三。
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
四年建塔。
又送于隆州禅寂寺。
初至设斋。
忽有野鹿。
从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
人以手摩自然依附。
乃至下讫其鹿方去。
夜放大光在佛堂上。
焰高数丈青赤流集。
众人同见。
三日打刹。
合州喜舍。
紫云覆塔。
雨金银花遍于城邑。
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镂。
又获舍利五枚于天花上。
浮汎旋转合散随心。
州内修梵寺先为文帝造塔。
有一分舍利。
欲与今塔。
同日下基。
其夜两塔双放光明。
朗照幽显至晓方灭。
同睹此瑞无数千人。
将下之晨又雨银花。
变转非一。
还京室。
改革前度专修禅悔。
昼夜十有二时。
礼五十三佛。
馀则加坐正念。
毕世终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勤隋至唐初 586 — 659年5月1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59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俗姓朱
隋文帝仁寿中,于邓州大兴国寺出家。
隋末丧乱,独守寺宇,得以无损。
唐初邓州,隐于北山十余年,有异迹,合州礼事之。
复出住大兴国寺,声闻吴蜀间。
高宗永徽初三载守房不出,读《一切经》两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世族邓之朱氏。
隋仁寿间
内出舍利。
诏天下名郡各置大兴善寺
以安葬焉。
仍度僧以领香火。
年小因以其恩获薙染。
隶兹寺。
然诚敏自将志之所在皆致瑞应。
初以母疾祷观音。
忽其家园树生佛像枝叶上。
母遂康泰无他。
隋季大业之乱。
凡寺院残破靡孑遗。
独其寺经像完具。
能以死捍禦也。
一日贼大至。
俗服避匿。
贼见欲杀之。
闻空中声曰。
可脱去俗服。
即脱去。
贼惊喜遽礼拜乞福。
且迎归其营。
共养。
久之入蜀听皓法师讲。
时众至三千。
法师则一委调护终其席无乖异。
后阐维摩三论。
乡里各二十馀过。
徙隐北山
昼夜行道。
困则倚立而已。
未尝睡眠。
偶行岩岭间。
睹栋宇靓深。
大寺
辄入瞻仰。
如是往来再三。
俄不复见。
又苦绝粮。
当其地之经行处。
旋觉坟起。
夕垦之且如故。
稍出赤色大粒谷。
深掘获谷二十馀石。
山居十馀年。
所感召类此。
既而郡以佛法陵替。
合道俗逼请。
出山住大兴国寺
且俾检校本郡僧尼。
王刺史就禀归戒。
永徽初
杜门阅藏。
每见神人旁立若听状。
初中后。
夜闻弹指謦欬声。
显庆四年
省符以慈恩寺
不屈。
其年五月命弟子。
悉治其寺之颓陀者。
十五日径树尽枯落。
十六日蚤作。
畴昔听经神人前拜。
勤止之曰。
莫拜。
侍者但闻其语。
殊莫知其有人也。
于是剃发著衣执香炉。
趺坐绳床上。
使弟子诵大品经讫往生品。
唱灭。
停数日颜色不少变。
香气馥然充一寺。
春秋七十四。
释智勤
俗姓朱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度。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
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
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
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后投于蜀。
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怗。
内外无事。
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
忽见一寺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
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
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
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
送至村中火方回灭。
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因出住大兴国
前后诸王刺史
并就寺顶礼。
请受归戒。
恒以僧尼之事委令检校
佛法光显。
吴蜀远闻。
又至永徽年初。
以见时事繁杂。
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
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终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
莫礼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难胜。
州县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释智勤
俗姓朱氏
隋仁寿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独守此寺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
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
后投于蜀听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帖内外无事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忽见一寺。
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送至村中。
方回灭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永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尝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五月
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忽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礼拜。
语云莫礼。
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春秋七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林隋末唐初 ? — 624
全隋文·卷三十四
道林俗姓李同州合阳人,出家入太白山
开皇初,选隶公府,苦辞,遁还太白。
唐武德初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因州邰阳之李氏。
年三十五出家。
太白山僻绝之地。
木食涧饮。
缮治性元。
隋开皇初
诏选材德者七人。
牒给公贯薙染。
以表更化崇敬之意。
有司承诏以应旨。
祖皇躬加勉喻。
固辞不可。
乃逃归所居。
理前业。
事闻。
诏逮致。
仍辨对。
无所辱。
于是上尤重之。
赐香炉等物。
邀住冯翊大兴国寺
俄又逃诸梁山之阳。
凿窟而燕坐其中。
久之微觉有疾。
弟子檀越日围绕候起居。
忽闻空响茄吹。
且雨异香。
大如
拾而焚之。
气极芬烈。
众以为瑞。
如是三日。
神虑明爽。
趺坐而逝。
武德七年七月也。
停龛七日
颜色如生。
葬之西山
送者万许。
乐于隐约。
而道妙随进。
其于女人未尝亲面。
况复说法取食哉。
临终时。
或有以同疾来者。
辄先知之。
遽使人谢却不容入。
然慈悲恤物。
蚤虱之属。
听其游啮。
曾不敢振衣以惊怖焉。
释道林
姓李
同州合阳人也。
年二十五发心出家。
太白山结宇深岩路绝登陟。
木食济形惟法检心更无营拯。
隋开皇之始。
创启玄宗。
敕度七人。
选穷翘楚。
有司加访。
搜得焉。
文皇亲命出家苦辞不可。
乃启曰。
贫道闻山林之士往而不返。
皓然之气独结泉。
望得连踪既往。
故应义绝凡贯。
陛下大敞法门。
清海陆。
乞以此名遗虚仰者。
帝曰。
名实相副其来久矣。
禅师但隶公府身任山栖。
不从乃逃还大白。
仍宗前业。
后以事闻奏。
乃更搜扬仄陋。
穷岩倒穴。
方始捉获。
而履节无亏。
敕劳殷重崇敬弥异。
乃赐香炉等物。
仍令住冯翊大兴国寺
经止少时。
又逃于梁山之阳。
河崖回曲地称天固。
凿山为窟凝道其中。
武德七年七月
微觉有疾。
遗诫门侍无越律仪。
又闻笳吹响空。
道俗歆会。
又降异香大如
众皆拾而供养莫知名目。
烧发美畅闻者惊心。
经于三日精气爽朗跏坐而终。
停尸七日
色相无改。
即于山栖凿龛处之。
众聚如烟数盈万计。
鼓舞而送。
生死荣焉。
自林之在道。
隐括为先。
从生至终俭约为务。
女人生染之本。
偏所诫期。
故林一生常不亲面不为说法。
不从取食。
不上房基。
致使临终之前有来问疾者。
隔障潜知。
遥止之不令面对。
斯行洁通幽故也。
而慈济生灵深护物性。
蚤虱之属任其游行。
每徐徐举衣。
恐其惊走。
斯仁育之量。
殆难嗣矣。
师名道林
富阳潘氏。
母梦日光入口有娠。
诞时异香满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长安西明学华严。
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
师谒之。
得法南归。
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树盘屈如盖。
乃止其上。
时人因以鸟窠名之。
复有鹊巢其侧。
自然驯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访之。
问曰。
师之住处何其危险耶。
师曰。
太守危险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险之有。
师曰。
薪火相交。
识性不停。
得非险乎。
公悦。
以偈问曰。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叩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师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梦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经历年岁。
未常下山。
长庆四年入灭。
塔于北山喜鹊寺。
赞曰。
去险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宫  倾危相袭 至人无心  险平如一  谓余不信  巢鹊可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620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俗姓樊
七岁出家,居山为沙弥十五年。
受戒后,乞食人间二十余年。
时过讲席,听论开解,遂造精诣。
后住樊川。
北周毁佛时,曾往帝廷陈理,不从,遂还俗。
武帝时,曾为通道观学正
复入仕,为岐山从事
隋时复为僧,居兴善寺
炀帝大业末,为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风人
七岁依上圆禅师出家。
沙弥
居山饵柏。
一十五载
日夕看诵勤至。
进具后。
行头陀法。
乞食人间。
栖林宿冢。
二十馀载。
后游聚落讲席。
听其议论。
即升高座以讲。
皆新奇颖拔。
而听者莫不悦服。
武龙潜。
每抗河辨。
尝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其人止之。
又从索耳。
刖慧之无难色。
周建德间
将废二教。
关中五众不安。
躬诣帝廷陈谏。
弗听。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观。
以存李宗。
仍养学士三百人于内。
选佛道奇材充之。
以义理精通。
任居学正
项之罢。
复擢任岐山从事
毡裘纱帽。
鬓垂帽外。
帽系颔下。
以为常。
公事判断如流。
稍繁剧。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谁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礼。
并访求前日之有声者。
为之。
寔当其一焉。
俄悉仍旧。
兴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观钟于玄都观曰已得旨矣。
率其属。
争之曰。
学正也。
宜得钟。
道士相观散去。
炀帝在御。
诏居禅定寺
大业末
诏任僧纲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命舍身。
不须茔垄。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终南龙池峰。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荣定隋 ? — 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 【介绍】: 扶风平陵人
窦炽从子。
容貌魁伟,擅弓马,性深沉。
西魏文帝时千牛备身
宇文泰见而奇之,授平车将军
北齐战,不利,乃率精兵邀击,齐师却。
以功进位上仪同
其妻乃杨坚姊。
少与情契甚厚。
为相时,总统露门内两厢仗卫,常宿禁中。
,为右武卫大将军文帝数幸其第。
以佐命功拜上柱国
突厥,挫其锋,进爵安丰郡公
欲以之为三公,固让,乃止。
封陈国公谥懿
全隋文·卷九
荣定扶风平陵人
尚文帝姊安成长公主
西魏大统中,为千牛备身
平东将军,封宜君县
上仪同袭父善爵永富县公
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
周建德末,加上开府,拜前将军佽飞中大夫
大象中,领左、右宫伯,拜洛州总管
隋受禅,坐事除名。
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宁州刺史,除秦州总管进爵安丰郡公
右武卫大将军,转左武卫大将军
开皇六年卒,赠冀州刺史谥曰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袁聿修北齐至隋初 ? — 5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 【介绍】: 北齐陈郡项县人字叔德
袁翻子。
深沉有鉴识,清心寡欲,与物无竞。
初仕北齐尚书郎十年,未尝受升酒之遗,尚书邢邵呼之为清郎。
后迁太常少卿出使巡省,兖州刺史,遗以白䌷为信,不受,即复称之为清卿
后主天统时尝任信州刺史,为政清明,不言而化。
秩满还,吏民遮道泣留。
,为都官尚书
文帝开皇二年出为熊州刺史,卒于官。
全隋文·卷九
聿修字叔德陈郡项人,一云阳夏人魏都官尚书翻子。
太昌中,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历五兵左民郎中
武定末,为太子中舍人
齐天保初,除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寻兼太府少卿,转大司农少卿
太宁初,除太常少卿
河清中,加冠军辅国将军,除吏部郎中,迁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迁秘书监
天统中,出为信州刺史
武平中,除都官尚书,转吏部尚书
齐亡入周,授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
大象末,除东京宗中大夫
隋受禅,加上仪同,迁东京都官尚书
入,除都官尚书
开皇二年,出为熊州刺史
卒年七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皇甫绩南北朝末隋初 541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592? 【介绍】: 安定朝那人字功明
三岁而孤,为外祖父收养。
自幼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北周武帝鲁公时,引为侍读至建德初转宫尹中士
宣帝时累迁御正下大夫
杨坚当国,以功加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拜大将军
隋开皇初出为豫州刺史,后转晋州刺史
参与平陈,拜苏州刺史
开皇十二年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俄以病诏还京,卒于家。
谥安
全隋文·卷二十三
字功明安定朝那人
周武帝鲁公时,引为侍读
建德初,转宫尹中士,迁小宫尹
宣政初封义阳县男,拜畿伯下大夫
宣帝时,转御正下大夫
静帝初,加上开府,转内史中大夫进封郡,拜大将军
隋受禅,出为豫州刺史
寻拜都官尚书,转晋州刺史
及平陈,拜苏州刺史,迁信州总管
卒,谥曰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浑隋 ?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陇西成纪人字金才
李穆第十子。
貌瑰伟,仕北周左侍上士,依杨坚,以军功封安武郡公
,从破突厥,进位大将军
初,长孙李筠卒,文帝议立嗣。
愿以封国赋敛之半,奉妻兄宇文述,以求袭封。
白帝
既绍父业为申国公,奉嗣,日益豪侈。
二岁之后不以俸物与
大恚,告反,宗族三十余人被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黄君汉隋末至初唐 581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1—632 【介绍】: 隋末唐初东郡胙城人字景云
隋炀帝大业间从军伐辽,有战功。
隋末入李密军,授河内总管封汾阳公
唐高祖武德初,归唐,授怀州刺史
从平王世充,有功,封虢国公
从平窦建德,迁潞州刺史
官至夔州都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铣隋末至初唐 583 — 62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铣 鸣凤 617年四月—621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21 【介绍】: 隋末唐初人,原籍南兰陵
萧岩孙。
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景珍等反隋,推为主,五日内得数万人,自称梁王,建元凤鸣。
次年称帝,迁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等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兵败降唐,斩首于长安
梁宣帝曾孙。
隋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
大业十三年
岳州校尉景珍雷世猛等同谋叛。
为主。
岳州
筑坛城南。
燔燎告天。
自称梁王
建元凤鸣。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
武德元年迁都江陵
高祖夔州总管赵郡孝恭率兵讨之。
降于孝恭
高祖数其罪。
斩于都市。
年三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子和初唐 ? — 66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郭子和 正平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同州蒲城人
本姓郭
左翊卫
炀帝大业末以罪徙榆林,与敢死之士十八人攻郡门,斩丞王才,开仓赈穷乏,称永乐建元正平
南连梁师都,北附突厥
高祖武德元年降唐,为榆林郡,拜灵州总管
后平刘黑闼有功,赐姓李氏封夷国公
黔州都督
卒于高宗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